所在的位置: 孕期 >> 综述 >> 宫颈环扎的时机

宫颈环扎的时机

常常有患者和医护人员问我,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该在多少孕周做环扎手术,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,有过2次或2次以上晚期流产或早产史患者,可在孕14-18周做“预防性宫颈环扎术”,这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最大的误区,那就是环扎手术只能在妊娠14-18周进行,孕周超过18周就不能实施环扎手术了,当然,这并不包括紧急环扎手术。环扎手术真的只能在孕14-18周做吗?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环扎手术时机问题。

一、要想了解环扎手术的时机问题,首先必须先了解以下三个问题:

1.宫颈机能不全概念:因宫颈结构或功能缺陷,不能维持妊娠至足月,表现为在妊娠中晚期宫颈无痛性扩张,随即羊膜囊突出,因羊膜囊没有保护,很快发生胎膜早破,此时往往诱发宫缩,导致中晚期流产、早产。

宫颈机能不全的关键词是“宫颈内外口扩张”和“羊膜囊突出”。

2.宫颈机能不全的发展病程:宫颈机能不全的发展有一个过程,表现为内口开大、外口开大、羊膜囊突出、胎膜早破和规律宫缩。14周前,子宫下段尚未开始形成,宫颈内口不可能开大。

第一步:宫颈内口开大,宫颈管扩张呈“漏斗状”改变。

第二步:宫颈管25%扩张(宫颈漏斗率:25%,内口开大≥10mm,宫颈呈“Y”字型结构);

第三步:宫颈管75%扩张(宫颈漏斗率:75%);

第四步:宫颈管全部扩张(宫颈漏斗率:%,宫颈呈“V”或“U”字型结构),同时宫颈外口开始开大

第五步:宫颈外口开大2厘米

第六步:宫颈外口开大4-5厘米,再进一步发展则胎膜早破或规律宫缩。

3.宫颈机能不全的本质:“两扇门”理论。

宫颈内口开大,羊膜囊嵌入“漏斗状”改变的宫颈管,随着宫颈管的进一步扩张,宫颈外口也逐渐开大,羊膜囊慢慢地突出在宫颈外。

可以想象,宫颈管作为一个管状结构,类似于长廊,宫颈内口相当于第一道门,宫颈外口相当于第二道门。宫颈机能不全的发展过程就是从“第一道门”(宫颈内口)开始开大,逐渐发展到“第二道门”(宫颈外口)开大,最终发展到羊膜囊突出在宫颈外,又因为羊膜囊没有得到子宫的保护(羊膜囊相当于自行车内胎,子宫相当于自行车外胎)而发生胎膜早破,流产或早产就不可避免了。

4.环扎手术的原理是什么

无论是经腹环扎还是经阴道环扎,环形结扎的部位都是在类似长廊状的宫颈管上,位于宫颈内口(第一道门)和宫颈外口(第二道门)之间,宫颈内口扩张到一定程度,就可诊断,只要宫颈外口扩张到一定程度,羊膜囊就可能脱出。

二、手术节点

宫颈机能不全的关键是“宫颈内外口扩张”和“羊膜囊突出”。内口扩张是诊断标准之一,宫颈外口扩张是羊膜囊突出的条件之一。

宫颈内口扩张到一定程度(≥10mm,漏斗率≥25%)也就是病程发展的第二步才可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,此时羊膜囊镶嵌在部分扩张的宫颈管内,但并非手术最佳时机。随着宫颈管的继续扩张,镶嵌的羊膜囊越来越深入,反映宫颈内口扩张的漏斗率达到75%时,就是最佳时机。一旦宫颈管全程扩张,宫颈外口也开始开大,羊膜囊就接近宫颈外口水平,随时发生脱出的可能,此时再不及时手术的话,就是紧急环扎了。当然,即使宫颈管几乎全程扩张了,羊膜囊脱出还需要一个必备的条件,那就是宫颈外口必须开大。

“手术节点”意味着手术最佳时机,意味着在最适宜的时机手术。注意,“节点”并非真的指的是一个“点”,更应该理解为是“一段”。指的是在病程发展规律的第三步与第四步之间,或者说在75%的漏斗率与宫颈外口开大之间。

《杨氏环扎》根据宫颈状态和羊膜囊突出情况,依据“手术节点”的概念,我们将环扎手术分为择期环扎和紧急环扎。择期环扎,指的是羊膜囊快突出而没有突出时做的手术。在病程发展的第三步与第四步之间,亦即第二道门尚未开大前。紧急环扎:指的是羊膜囊已经突出在宫颈外口外了做的手术。在病程发展的第四步之后,亦即第二道门开大后;

就“手术节点”需要做如下解释和说明“

1.“手术节点”意味着在宫颈外口即将开大而尚未开大、羊膜囊即将突出而未突出时,它并非是一个单纯的“点”,而是一个一定的范围。

2.理论上判断“手术节点”是依靠B超检查看宫颈管的开大程度。B超作为宫颈机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依据,可以观察内口开大程度和宫颈长度,但B超下“宫颈长度”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宫颈实际情况,B超观察内口开大度远比观察宫颈长度更有意义,另外,B超不能观测宫颈外口的状态。所以,是否需要手术以及何时手术,不能完全依赖于B超结果,更不能单纯依赖“宫颈长度”。

3.“手诊”判断“手术节点”的意义。

所谓的“手诊”,其实就是妇科检查,通过妇科检查看宫颈阴道段形态、长度等,并通过手指触诊法了解宫颈外口软硬度、外口开大情况。由此来预测宫颈外口开大、羊膜囊突出的可能性和时间,继而判断环扎手术的最佳时机。

B超看内口,手诊看外口。外口才是判断羊膜囊是否突出的关键,所以,判断手术时机主要在于手诊,手诊结合B超才是正确判断的方式.手诊与B超的权重分别占80%和20%的分量。

4.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

虽然在病程发展的第二步(宫颈漏斗率:25%,内口开大≥10mm,宫颈呈“Y”字型结构)就可以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,但此时羊膜囊还没有到“突出”的时刻,如果宫颈扩张不继续进展,我们就可以继续观察,部分患者是可以实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,意味着不需要环扎手术也能为患者保住孩子,这才是上上策。

只有当宫颈漏斗率达到75%(此时B超下“宫颈长度”往往短于1厘米)时才考虑手术治疗。如果连宫颈内外口都没有开大,那就没有手术适应症了。

5.在病程发展的第四步(宫颈漏斗率:%,宫颈呈“V”或“U”字型结构),宫颈外口开始开大,羊膜囊即将突出,此为择期环扎的最后的“点”,过了这个“点”就是紧急环扎了,保住之子的成功率就会下降。也即“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”了。

6.杨氏环扎的基本原则:

孕前:不考虑环扎

14周前:子宫下段尚未开始形成,宫颈内口不可能开大,不提倡环扎。

14周后:宫颈扩张不继续进展者,不需要手术,继续观察,宫颈扩张有进展者(宫颈管渐行性扩张),一定要考虑手术。

手术节点:在75%的漏斗率与宫颈外口开大前。

最晚时机:宫颈外口开大时。

紧急环扎:宫颈外口开大后

7.粗略判断:

手诊结合B超能精确判断最佳的手术时机,但需要一定的经验,需一段时间的训练。也可以粗略的方式来初步判断。①曾经有过大月份流产或早产史者,下次环扎手术时机在上次流产周数的前2-4周,双胎妊娠者,需再次提前2-4周,这次明显活动减少者,可延后2-6周时间;②一旦发现宫颈管漏斗率在25%以上、,宫颈呈明显的“Y”字型结构时也可以考虑手术了。

8.关于所谓的“预防性环扎”。

所谓的“预防性环扎”指的是在宫颈内外口都没有开大前就预防性地手术。教材上有那句“有过2次或2次以上晚期流产或早产史患者,可在孕14-18周做预防性宫颈环扎术”,让大家产生两个误区:①宫颈机能不全患者都需要做预防性环扎;②环扎手术只能在妊娠14-18周进行。

我极力支持在最佳时机手术,反对所谓的“预防性环扎”,理由如下:

①并非所有的“宫颈机能不全”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的,一部分可能通过保守治疗就能保住孩子。而预防性环扎可能将一部分这样的患者做了不必要的手术;

②做环扎手术时孕周越低,手术所带来的刺激越大,术后宫缩越难以控制,并发症越多;

③预防性环扎手术浪费环扎手术的资源优势:大家知道,经阴道环扎手术后,环扎线滑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,阻止或延缓环扎线的滑脱是做经阴道环扎必须考虑的问题。具体到每一个环扎手术来说,环扎线维持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,孕周越小做的环扎手术,越有可能在小孕周出现滑脱。比如,一曾经在孕26周流产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,某大夫为她所做经阴道环扎手术的环扎线能维持12周,如果在她的最佳时机22-23周手术,她的环扎线能维持到34-35周,但如果在14周做“预防性环扎”手术的话,她的环扎线只能维持到26-27周……

9.强调不能错过手术最佳时机:我极力支持在最佳时机手术,也反对所谓的“预防性环扎”,但临床上不一定能精确判断最佳时机,一旦错过这“节点”就成了成功率偏低的紧急环扎。所以,一旦要强调不能错过时机,采用“宁早勿晚”原则。

10.总结:手术时机的判断,不在于孕周,而在于宫颈的扩张状态。任何孕周,只要宫口未开,就没有手术适应症,也没有到最佳时机,也不需要手术。相反,任何孕周,只要宫口开了,就应该及时手术。环扎手术的适宜时机可以在妊娠12-34周,并非只能在妊娠14-18周,理想时机是在18-28周之间,并尽可能争取在高孕周(能推延一天就推延一天)。对于34周以上者,考虑到胎儿已经有极大的存活率了,但毕竟还是早产。早产的与预防远比治疗强,可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酌情处理,并以家属意见为主。

来源:杨华光教授

环扎患友互助区:

每一位宫颈机能不全的患友,都会有一部辛酸的血泪保胎史。搭建宫颈环扎互助家园,为好孕之旅保驾护航。目前已有5个宫颈环扎互助交流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miledimple.com/zonshu/zonshu/9322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