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粮价上涨结束后中国粮食生产将遭打击
全球粮价上涨已牵动国人的心,这不仅关系到普通老百姓饭桌,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农业发展战略。
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用时一年,对美国农业和食粮市场进行了“田间考察”和调研,访问众多基层消费者、农业生产者和NGO行动者和研究者。经过3个月的写作,他完成了题为《美国的食粮政治与食粮武器》的报告,对全球食粮产业链进行了相对完全的梳理,并提出中国食粮政策的方向性建议。
本报就当下全球食粮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。
农业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
:如何看待去年以来的这一轮全球粮价暴涨?已有的分析说,各国食粮储备下落、出口国干旱歉收、乙醇汽油开发、石油涨价,还有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工业用地挤占耕地、生活水平提高食粮需求量增大,这些缘由共同构成了粮价上涨。请问,您认为这中间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?
周立: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农业缺少资本青睐,常常成为投入不足的产业,这使得其稳定的供给常常是脆弱的。食粮储备下落、出口国干旱歉收、石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涨价、工业化城市化占地等因素,在近两年集中释放,影响了食粮的稳定供给,打破了本来应当相对稳定的食粮供求平衡。
如果不能就农业经济的本身规律和现代化系统对农业和农村的挤压,构成基础性的认识,食粮危机还会阶段性乃至周期性地出现。
而危机的受害者,几近都是恩格尔系数(食品消费占收入水平比例)较高的平民,不管是发达国家,还是发展中国家。不幸的是,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治疗白癜风要多久中在发展中国家,他们的政府没法像发达国家那样,为应对粮价上涨而提供食品补贴。
:您认为忽视农业和农村是一种“全球现象”,这是食粮危机的本源?
周立:相对工业和服务业,和各种新兴产业,农业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。
缘由十分明显:短时期内,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,都儿童白癜风的饮食是相对稳定的,不可能如其他产业一样,有爆炸性增长。农业满足的,又主要是人们的食品需求,在短时期内,人口数量是既定的,对食品的需求量,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。所以,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大的一个部门。因此,在资本眼前,农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。这也是发达国家农业高补贴的根本原因——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。
同时,这却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出现悲剧性结果的根本原因,他们无力弥补这1市场失灵。一方面,他们的政府或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,或无力支付高补贴;另一方面,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,渐渐丧失食粮供给的自主性。因此,农业无利润、农民流离失所、农村凋敝,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的必定现象,更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。
美国的垃圾桶与赤贫人口的胃
:亚、非、拉一些国家已出现粮荒,并致使社会动荡。为何食粮危机最早的受害者总是落后国家?这与他们国家的食粮政策有关吗?
周立:实际上,食粮危机表面上常表现为总量问题,而背后的缘由却是结构问题。
回顾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之前的时期,我们看到,各个国家、各个地区,都有一个单独的食品生产和经销体系,能够最少保障其居民的基本生存。反而,在绿色革命产生,食粮单产大幅度提高的近几十年,许多居民却常常面临粮荒的生存危机。两相比较,我们不能不斟酌农产品自由贸易之害了。
在现代技术要素注入农业后,食粮的总量,早已足够豢养全球人口了。不幸的是,食粮的生产地区和食粮的消费地区,却出现日趋严重的脱节。生产地,愈来愈集中在几个粮食生产大国,而诸多主动或被动加入农产品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中国家,则失去了他们本来具有的本地化食品体系。只能仰赖食粮支援,或便宜食粮的供给。
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。在食品体系上仰人鼻息的,自然是那些无力维系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发展中国家。食粮供求一旦出现变数,受害的,自然也是这些国家的居民。
:有一种说法,“不是食粮不够吃,而是穷人买不起食粮”,这大概也属于“结构问题”吧?
周立:美国是世界食粮出口第一大国,它能够维系一个便宜的粮食生产体系,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结构、国家利益、居民消费惯性和巨型公司的“捕获”有关,也是美国国内粮食生产体系、食品消费体系、能源消费体系已产生路径依赖的必定结果。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,美国的资本化大机器农业,面临巨大的本钱上涨压力。寻求将食粮转化为乙醇,以实现本国粮食生产体系、食品消费体系、能源消费体系的良性互动,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逻辑上说,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就是这类结构矛盾的副产品。
不幸的是,仰赖美国等少数国家粮食支援或便宜食粮供应的诸多发展中国家,则面临着灭顶之灾。如果说发展中国家食粮政策有失误,那就是他们是弱国,没有认识到被单1食品体系同化后的危险,或无力抵挡被同化的命运。
2007年我在美国时看到一则报导,美国有1/4的食品,是丢进垃圾桶里的。美国在2006年10月17日,诞生了其第3亿个国民。简单计算,丢掉的食品,相当于近8000万人口的消费量。而当时报导的全球因饥饿濒临死亡威逼的人口,也正好是8000万。不幸的是,这些食品是在美国的垃圾桶里,而不是在这些赤贫人口的胃里。